骨質疏鬆
骨骼是有新陳代謝,成骨細胞會不停製造新的骨組織,而舊的骨組織就會被破骨細胞分解及取代。
骨質疏鬆症是由於骨質流失的速度大於骨質重造而做成的,從而令骨質密度降低,使骨骼變得脆弱,增加骨折的危險性。
誰是高危一族?
1. 年紀:當年紀越大,成骨細胞會減慢
2. 女性:女性患病率比男性高,一般在停經後,因雌激素停止分泌所致(例如因化療、電療或手術而提早停經),令骨質流失會增加
3. 體型瘦小:體重指標低於18.5的人,比較容易患有骨質疏鬆
4. 家族遺傳:骨質密度跟遺傳有關,如果父母或兄弟姊妹有人曾患骨折或骨質疏鬆症,也會增加患有骨質疏鬆機會
5. 缺乏負重運動:適當的負重運動,能使骨骼強壯,減少流失
6. 缺乏鈣質或維生素D
7. 不良的生活習慣,例如:吸煙、酗酒、過量飲用含咖啡因飲品,例如咖啡、濃茶、過量攝取鈉質(鹽份)
8. 疾病和藥物影響:內分泌疾病(如甲狀腺亢奮)、癌症、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椎炎及發炎性腸疾病等,都會增加骨質疏鬆機會。而長期服用類固醇、 抗癌、抗痙攣等藥物,也會引起骨質新陳代謝障礙。
臨床症狀
「無聲無息」來形容骨質疏鬆症是最貼切的,很多人到了意外跌倒引致腰痛或骨折發生後,才會知道自己患有此症。最常見的骨折部位包括脊椎、股骨及前臂骨。患者可以因輕微碰撞或因跌倒而股骨骨折;脊椎骨即使沒有任何碰撞,也會漸漸塌陷,背部變得彎曲,引致背痛、逐漸變成「駝背」或身高變矮小。
診斷方法
如果你是高危人士,可尋求醫生之專業意見,並接受檢查。常見測量骨質密度的方法有:
‧ 雙能量X光吸收測量儀(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是利用兩道不同能量的X光束,穿透腰椎及股關節這兩處最易發生骨折的身體部位,來計算骨質密度,得出的結果就是T值(T-score),用來診斷及監察治療的效果。
‧ 超聲波儀器(Quantitative Ultrasound,QUS):通常會檢查手指、腳趾、膝蓋骨等部位,但是超聲波檢查仍然有其技術限制所以只可以作為骨質密度的初步篩驗方法,並不能作為確診工具。
‧ 高解析度周邊型骨定量電腦掃描(HR-pQCT):檢測在體橈骨和脛骨遠端的容積性骨密度和骨微結構,影像的解析度很高,可以計算骨強度,但並不普及使用,現在通常用於科研。
治療方法
骨質疏鬆症可以透過藥物和配合日常生活習慣改變,去改善病情,但要經過較長時間,才可見到療效,故此要耐心地按醫生指示服用藥物。
主要藥物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減少破骨現象的藥物;
另一類是增加新骨製造的藥物。
1. 減少破骨現象的藥物,有以下幾種:
a. 雙磷酸鹽類 (Bisphosphonate):口服(每週或每月一次)、注射 (每年靜脈注射一次)
b. 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 (SERM):每天口服
c. 破骨細胞分化因子抑制劑(RANKL inhibitor):每6個月注射一次
2. 增加新骨製造的藥物: 副甲狀腺素 (PTH Teriparatide): 每天注射一次,為期兩年
注意:服藥後如有任何不適或疑問,請告知你的醫生,商討治療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