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痛風

痛風亦屬於本港常見的風濕科病症,曾有研究指出,每百名港人中,便有三人出現不同程度的痛風問題。此症是由於體內「嘌呤」代謝障礙,令尿酸積聚而引起。當血液中的尿酸濃度過高,會在軟組織(例如關節膜或肌腱)中,形成「針狀結晶」,導致身體免疫系統出現過敏反應,產生持續的炎症問題。

不少患者會反覆出現急性關節劇痛,較常發作的部位,包括大拇趾關節,踝關節及膝關節等,長遠甚至可在關節形成痛風石,令關節腫脹變形,亦增加出現腎衰竭的風險。

「高尿酸」是誘發痛風的主要因素,當血液中尿酸濃度持續高於7.8毫克/100C.C,可被視為「高尿酸血症」。導致尿酸水平過高的原因,可包括先天性代謝異常、淋巴增生疾病等;若患者有腎功能障礙或受藥物影響,都可能削弱腎臟排走尿酸的正常功能,而令血液中的尿酸含量超標。

近年的大型流行病學研究亦發現,痛風與飲酒(包括啤酒)、過量的肉類及海產(包括動身內臟及貝殼海產)攝取有關,過度攝取糖份,亦可增加患痛風的機會。

常見病徵

典型的痛風急性發作,往往沒有明顯先兆,例如在夜半熟睡間,突然被刺痛感覺驚醒,患處關節紅腫發熱,痛楚不堪,有患者形容,即使只是輕輕觸碰一下,或只是被風吹到患處,亦會劇痛難當。

痛風可分為四個臨床時期,包括︰

無症狀的高尿酸血症

急性痛風關節炎

休眠期(間歇期)

慢性痛風石關節炎

痛風初發時,可能只在一兩天內感到痛楚,在用藥後病徵似乎逐漸改善,但若尿酸水平得不到控制,發作的頻率會愈趨頻繁,痛楚持續的時間也愈來愈長。

反覆發作的炎症,會傷害到關節,當關節受破壞而損壞、變形,日後將無法逆轉。隨著病情惡化,尿酸結晶逐漸在全身各處沉積,持續侵蝕與破壞關節,最終可造成殘廢。

類風濕關節炎的病徵,可隨著病情狀態而持續反覆,若病情得到控制(緩解期),病徵會減退;相反若病情惡化,病徵會加劇。亦有部份嚴重患者的病情,長期處於活躍期中,病徵可令關節及其他部位嚴重受損。

對患者的影響

痛風除了會令患處疼痛不堪外,亦有機會引發各種長遠問題,包括︰

痛楚、殘障:

患處(大拇趾關節,踝關節及膝關節等)刺痛難當,若尿酸結晶持續破壞關節,更可造成永久殘障問題,嚴重時可令患者喪失活動能力

經濟影響:

痛風患者近年有年輕化跡象,除了治療所需的費用外,若患者因此症令工作能力受影響,亦會對個人及家庭經濟構成負面影響

心理影響:

痛症問題若得不到紓緩,容易對患者的情緒及心理健康帶來影響

診斷方案

急性發作的單一關節炎,可能是痛風,但也有可能是假性痛風或細菌性關節炎。血液中的尿酸濃度值,可作為參考,但不能據此確定診斷痛風。

最正確的診斷方法,就是抽取發炎關節內的關節液,用偏光顯微鏡觀察,若發現針狀的尿酸結晶且被白血球吞噬,就可確診為急性痛風。

治療與藥物選擇

藥物是治療痛風的重要一環,現時常用的藥物類型包括︰

處理急性痛風發作: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如indocid,naprosyn, cox-2 inhibitor等)

秋水鮮鹼(colchicine)

長期使用以調節血液尿酸水平,減低痛風發作,及因尿酸過高而引發之併發症(如晶體腎結石及關節變形等) – 降尿酸藥(包括allopurinol, probenecid, sulphin-pyrazone)

某些情況下,類固醇(口服或關節注射形式)亦有一定療效。病人須遵照醫生的指示正確用藥。

護理小貼士

要長遠控制尿酸,須靠控制飲食及體重,避免持續進食高嘌呤食物,如動物內臟、貝類海產,菇類、豆類,以至火窩等,患者亦應戒絕酒類。

除了藥物外,每天多喝水份、讓痛風發作的關節維持休息、冰敷患處及物理治療等,亦對紓緩病徵有一定幫助。

John Doe

Mem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