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關節炎是本港常見的風濕科病症之一,屬於自身免疫系統異常而出現的慢性炎性關節疾病,炎症反應可影響全身不同的關節,出現持續侵蝕及變形,最終令關節被破壞,除可引發痛楚外,亦令患者的活動能力大受影響,對他們的整體健康以至生活質素,帶來不能逆轉的傷害。

統計發現,30至50歲屬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病高峰期,而女性患病機會較男性高約三倍。

醫學界尚未完全確定此症的具體成因,但相信與以下因素有一定關係︰

1) 基因因素:科學家發現,某些基因傾向誘發類風濕性關節炎。當家族史中有人患上此病,其他成員的病發率會較為高。

2) 環境因素:病毒或細菌傳染有可能引發類風濕性關節炎,但確切原因未明。

3) 賀爾蒙因素:醫學界相信女性賀爾蒙在類風濕病中有重要角色,例如女性發發率比男性高、懷孕也許改善病情、而產後及哺乳令疾病加重體內有人類白細胞抗原HLA-DR4基因。

常見病徵

類風濕關節炎對關節的影響,通常為「對稱性」,即患者身體左右兩邊的關節,會同時出現病徵和感到痛楚。

常見受影響關節部位包括︰手腕、手指聯接關節和膝蓋,導致患者痛楚、關節腫脹,活動機能受影響,甚至逐漸喪失。

「晨僵」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常見徵狀,指患處往往在早上感到特別僵硬,可能維持數小時。

其他常見徵狀包括:

疲倦

食慾不振

輕微發燒

眼睛與口唇乾燥 (乾燥綜合症)

皮膚之下長出類風濕病根瘤

眼晴發炎

呼吸時胸口出現刺痛 (胸膜炎)

類風濕關節炎的病徵,可隨著病情狀態而持續反覆,若病情得到控制(緩解期),病徵會減退;相反若病情惡化,病徵會加劇。亦有部份嚴重患者的病情,長期處於活躍期中,病徵可令關節及其他部位嚴重受損。

對患者的影響

醫學界將類風濕關節炎視為一種「系統性疾病」,意思是此症除了會影響患者的關節健康外,隨著病情演進,其他的身體器官功能,亦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當中可包括︰例如眼睛視力、心肺機能等,臨床上更曾有患者因耽誤治療,在留院時出現間質性肺炎、肺部纖維化等嚴重併發症。

以下是幾項類風濕關節炎對患者帶來的常見影響︰

    • 痛楚、殘障:
      痛楚是類風濕關節炎的主要徵狀,嚴重關節炎會引致關節變型、喪失功能、做成殘障。
    • 經濟影響:
      治療所需藥費和喪失工作能力都對個人、家庭及社會做成沈重壓力。
    • 心理影響:
      長期受病情困擾煎熬,容易造成情緒問題如憂鬱、焦慮等。
    • 增加死亡率:
      研究顯示,嚴重和不受控制的關節炎病情,會增加心臟病和中風的比率,間直令死亡風險增加。

對患者的影響

醫學界將類風濕關節炎視為一種「系統性疾病」,意思是此症除了會影響患者的關節健康外,隨著病情演進,其他的身體器官功能,亦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當中可包括︰例如眼睛視力、心肺機能等,臨床上更曾有患者因耽誤治療,在留院時出現間質性肺炎、肺部纖維化等嚴重併發症。

以下是幾項類風濕關節炎對患者帶來的常見影響︰

    • 痛楚、殘障:
      痛楚是類風濕關節炎的主要徵狀,嚴重關節炎會引致關節變型、喪失功能、做成殘障。
    • 經濟影響:
      治療所需藥費和喪失工作能力都對個人、家庭及社會做成沈重壓力。
    • 心理影響:
      長期受病情困擾煎熬,容易造成情緒問題如憂鬱、焦慮等。
    • 增加死亡率:
      研究顯示,嚴重和不受控制的關節炎病情,會增加心臟病和中風的比率,間直令死亡風險增加。

診斷方案

類風濕關節炎若延誤治療,受破壞的關節活動能力,將無法逆轉;為令病人及早得到適切治療,醫學界一直強調及早診斷的重要性。

過往,醫生一直參照美國風濕病學會在1987年發表的準則,作此症的診斷標準,當中的項目包括︰一、關節晨僵大於一個小時以上;二、十四個主要關節區中,至少要有三個關節區有發炎;三、有手部的侵犯;四、對稱性的關節炎;五、類風濕性因子呈陽性反應;六、有類風濕性結節;七、X光片呈現關節週邊骨質疏鬆或骨頭有邊緣侵蝕。上述第一至四點,須持續六星期或以上,而這七點中需有四點符合,才會被確診。

然而,有關標準其中一個不足之處,是令一些早期未有明顯徵狀的個案,未能被及時發現。為令這類早期患者能被及早鑑別,美國風濕學會於2010年頒佈新的診斷標準,若病人於以下評分中取得6分及以上,便會被確診患類風濕關節炎:

A. 受影響關節

1個中等-大關節 (0分)

2-10個中等-大關節 (1分)

1-3個小關節 (2分)

4-10個小關節 (3分)

多於10個小關節 (5分)

B. 血清學測試 (必須具其中一項檢測結果)

類風濕因子(RF)或anti-CCP抗體均陰性 (0分)

類風濕因子或anti-CCP抗體其中1項呈弱陽性 (2分)

類風濕因子或anti-CCP抗體至少1項強陽性 (3分)

C. 急性期反應物 (必須具其中一項檢測結果)

C反應蛋白和紅血球沉降速率均正常 (0分)

C反應蛋白或紅血球沉降速率異常 (1分)

D. 症狀持續時間

少於6星期 (0分)

6星期或以上 (1分)

治療與藥物選擇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方法主要是藥物和手術,目的是希望幫助病人止痛消腫,抑制滑膜炎,防止或減慢關節繼續受損,維持整體健康與活動能力。在藥物治療上,口服藥物的選擇可包括︰

非類固醇消炎藥 (NSAIDs)

COX-2抑制劑 (COX-2 inhibitors)

類固醇 (Steroids)

改善病情抗風濕藥 (DMARDs)

除此以外,近年「生物製劑」亦被廣泛應用於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上︰

第一線治療藥物主要為抗腫瘤壞死細胞(anti-TNFa) 抗體,例如「戈利木單抗」、「依那西普」、「因福利美」及「阿達木單抗」等。它主要針對人體的免疫系統,能有效地控制發炎的過程,減輕病情,能阻止關節侵蝕及破壞。

現時,針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情,使用生物製劑作單一治療或合併氨甲喋呤作合併治療,已愈為普遍。

生物製劑的使用形式,可分為皮下注射(如︰「戈利木單抗」、「依那西普」及「阿達木單抗」等,亦有靜脈注射(如「因福利美」等)。

不同類型生物製劑所需注射的頻密程度各有分別,以皮下注射類型為例︰

    • 「戈木利單抗」- 每月1次50毫克,每年12次
    • 「阿達木單抗」- 每月2次40毫克,每年26次
    • 「依那西普」 – 每月4次50毫克,每年52 次

生物製劑副作用較微,且大部份藥物均不需定期驗血,但患者需注意注射點反應及會增加感染機會。醫生會根據病人的病情活動性、禁忌症、病情時間長度等作出適當的處方,患者亦應與醫生討論及計劃最適合治療方案。

除藥物治療外,非藥物治療對類風濕性關節炎都有一定幫助。物理治療如冷療、熱療、運動治療、電療等,均可減輕關節腫痛及變形的徵狀,有效鬆弛肌肉。職業治療包括使用復康支架或輔助工具來糾正活動姿勢。如果關節嚴重變形,醫生可替患者進行骨科手術替換人工關節或切除關節滑膜,恢復患者活動能力。

護理小貼士

類風濕性關節炎暫時未允能根治,患者除了需要依循醫生指示,接受治療外,尚應該留意日常的護理,當中可包括︰

適度運動:適量的運動可強化與鍛練肌肉,紓緩關節壓力,普遍適合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運動包括︰太極、水中運動等。要避免過多的跑跳或負重運動,以免加速關節破壞。

保持充足休息:充足的休息可以幫助減少炎症活躍及疲勞,尤其是病情活躍時,應更多休息。

注意關節保護:病人應小心保護關節,在日常生活上,可使用一些輔助器具,如長柄鞋抽、改良筷子以至坐廁扶手等,避免關節承受過高壓力或過勞。

John Doe

Mem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