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問題
基金會的義務醫生會回答你的問題,但資料及內容只供參考,並不能取代主診醫生的專業意見或診斷。請聯絡您的主診醫生並向他提出您的疑問。
提問
醫生,你好,我在1個月前開始早晨起身時覺得雙手全手關節脹和痛,但起身十分腫,運動手腳之後就消失以上現象。我有看普通科醫生,拍X光和驗血報告都正常,查不到有類風濕因子。但我發覺雙手有對稱的關節痛點有兩對,以上現象持續一個多月沒有改善,我想請教醫生我有可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嗎?謝謝。
你所描述的臨床徵狀並不能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你可考慮向風濕科醫生求診,看看有否患上其他風濕病,例如手部的退化性關節炎。而抗環瓜氨酸抗體(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y, anti-CCP Ab)檢驗對診斷早期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可以有幫助。
我想檢驗自己是否患有風濕病,請提供有關的醫生名單及需要檢驗的項目。 在我出生後,我媽媽便患有風濕病,而我近日亦有類似的風濕痛。我希望在病情變壞前能得到更多資訊及適當的治療。
你可以先向你的家庭醫生求診,他會決定你需要做那些檢驗和是否需要轉介往風濕科專科醫生跟進。香港醫務委員會有提供香港註冊醫生及專科醫生的名單,請參閱網頁:www.mchk.org.hk/doctor/index.htm。
我左右手腕和膝蓋都出現痛症,多次求診,醫生轉介我到專科檢驗和治療,專科醫生懷疑我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我做了血液檢驗,報告指出三項檢驗,類風濕因子(RF),丙種反應蛋白(CRP),抗核抗體(ANA)都是正常的。但另外我的血沉降率(ESR)是35.00mm,比正常高出了許多,醫生指這証明我不是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只是普通發炎,開了一個星期的消炎藥給我,但我病情沒有好轉。之後我去看另一位醫生,他指出,就算類風濕因子(RF),丙種反應蛋白(CRP),抗核抗體(ANA)都是正常,都有可能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請問這是否正確?
即使類風濕因子是陰性也可能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早期可能只有數個關節受影響。假如關節痛和腫脹持續,便應找你的醫生跟進。
本人現服用柳氮磺胺(sulfasalazine)早午晚各2粒共6粒,但不見有什麼大改善。請問醫生本人是否需要轉服其他藥性比較強的藥?
服用柳氮磺胺(sulfasalazine)來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可能要用上3個月才能達到最佳效果。當你下次覆診時,你的醫生會決定是否需要轉服或加服另一隻改善病情藥。
自2002年起我便患上關節炎,每年有2至3次膝痛。可是近來膝痛出現較頻密,令我擔心。我的醫生並沒有告訴我患有那種關節炎。起初我估計是患上痛風症,所以控制飲食,但發覺沒有效。我是否患有其他關節炎?我應否尋求另位醫的意見?
如果關節液檢驗確定有尿酸晶體存在,那便可肯定診斷是患有痛風症。倘若你重複出現劇痛的關節炎,尤其在足部及腳踝,加上血清尿酸高,可推斷是患有痛風症。
由於右膝的半月板撕裂,做了膝關節鏡的修補手術。但由於患肢腫得很利害,到急症室求診後,被收了入院。入院後,被抽血去化驗,及被骨科醫生問是否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可是我並沒有任何美國風濕學會提出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徵狀(包括:1.晨僵、2.三個部位或以上關節炎、3.手關節炎、4.對邊關節炎、5.風濕性結節、6.血清類風濕因子 RF、7.X-光變化)。我只是左右兩膝及左足踝均感到痛楚,左足踝是源於手術後,右腳不敢用力,常常用左腳跳,可能因而扭傷了。右膝是半月板撕裂。左膝我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但我估也是半月板撕裂。手術至今已7個月了,可是右膝的痛楚除了沒有隨着時間的過去而減少,也沒有因為做了24次物理治療而好轉。現在希望貴會的醫生能回覆以下2個問題: 1) 到底我有否類風濕性關節炎? 2) 到底有什麼檢查我可以建議醫生替我做?令醫生和我都可以知道我究竟有沒有類風濕性關節炎,好讓醫生可以排除"我有類風濕性關節炎"這個想法,從而專心替我解決7個月前由手術所造成的一大堆問題。
你的關節問題似乎是由重複性損傷導致的。你應該和你的骨科醫生討論進一步的治療。假如骨科醫生懷疑你是患有炎性的關節炎,可能需將你轉介往風濕科醫生跟進。
本人的姨甥女去年患上系統性紅斑狼瘡症(SLE),並因血小板過低,造成腦部出血,當時情況相當嚴重。經血科醫生確診為SLE後,也進行過洗血,血小板數目仍低於50,故採用標靶治療(Rituximab),才稍有好轉,不到7個月,血小板又跌至40,再用Rituximab,又回升150,但由於病人年僅24歲,不宜長期服大劑量激素,但血小板仍未穩定,故建議切除脾臟。想請教各專家,切除脾臟對要提升血小板的SLE病人來說有積極功效嗎?免疫系統失衡的SLE病人沒有脾臟,會有一定的風險嗎?要注射疫苗(Vaccine)預防感染嗎?香港有多少SLE病人接受切除脾臟手術?
超過60%患有血小板減少症的病人在切除脾臟手術後有良好反應,可改善血小板過低情況。切除脾臟後是有可能患上嚴重感染的。因此建議病人在手術前接受疫苗注射,手術後的5年內接受口服抗生素的預防性治療,以及每年接受預防流感疫苗注射。目前我們並沒有關於曾接受切除脾臟手術的SLE患者的數據。
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會否影響書寫的能力與速度呢?亦會否影響考試的作答能力呢?又有否支援計劃給予這些人呢?
手及手腕發炎會明顯限制手部功能。要改善手部功能來執行某些特定的工作,你便需遵循風濕科醫生及職業治療師的指示。倘若你的書寫能力嚴重受損,你可向學校及考試局查詢可有特別安排。
本人兩年前因牙骹痛,證實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經風濕科醫生診斷及照x光,牙骹開始受到破壞,並且轉介牙科跟進。經一年的排期,終於在今天見牙科醫生,在牙科再照x光,牙醫竟然告訴我沒有事,我只是有哨牙而不能撕裂食物,無須再來覆診。我現在上下顎是不能對合,有偏差的。請問我現在怎麼辦?應否看私家牙醫呢?還是跟風濕科醫生商討?
你的主要問題是牙齒咬合不良,你應去看牙齒矯正科醫生。
本人於十多年前開始覺得膝蓋經常發痛,直到約兩年前,腳趾頭的骨開始發脹,及帶有痛楚,有時痛到深夜不能入睡,後來有位朋友話這是痛風病,煩請問本人應該到那裡可以檢查,能否介紹專科?
你應先看家庭醫生或政府的普通科門診以確定是否患者痛風症及作出適當的跟進。
本人在兩年前已被中醫確診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這兩年來十分辛苦,近來每逢星期一上班關節痛之餘,個胃頂住頂住,面色青青黃黃,好似想暈但又不是,說話時聽到自己聲在耳裡,氣壓好大似的,但過了星期一後,就只有關節痛。中醫說因為身體太差,請問在西醫角度是怎樣解釋?如果轉看西醫,可否中西藥一起食?
你所描述的徵狀可能是或不是由類風濕性關節炎引起的。你應先找家庭醫生檢查是否有其他健康問題。如果你的關節痛及關節腫脹持續的話,便應獲轉介往風濕科專科醫生跟進。
我患有強直性脊椎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想問做那種運動會有最大幫助?
對強直性脊椎炎患者而言,並沒有單一種運動是最好的。一般原則是要有良好姿勢訓練、關節活動幅度的運動、肌肉伸展的運動及水療。急步行、游泳及踏單車均是對強直性脊椎炎患者有幫助的運動。此外,你可加入有關的患者自助組織,香港強脊會或B27協進會,他們會為會員提供有關疾病的教育及水療小組。
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7月份覆診,查有血小板低至14度,醫生處方每日類固醇十粒之多。請問有甚麼方法(除藥物外)可以提升血小板數量?有否食物可以作食療輔助?
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的第一線治療是用高劑量類固醇。對於一些抗類固醇藥性的患者,切除脾臟手術可能有所幫助。現時並沒有實證指出食療可醫治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的。
我爸爸的手指頭經常覺得麻痺,他一直都有尿酸的問題導致他的關節很痛甚至腫起來,請問手指麻痺是否受到尿酸或風濕有關呢?
當慢性痛風症影響手腕時,可能會導致腕管綜合症。腕管綜合症是指正中神經在手腕部位受到擠壓後產生的徵狀,包括拇指、食指及中指痲痺及拇指對掌肌無力。神經傳導測試可以診斷是否患上腕管綜合症。
我和我的姐姐都受到長期的腰背痛困擾,我們的病情都十分相似,分別有髖關節痛,頸、腰和胸口骨痛,而在下雨的日子更為嚴重,但在運動後就稍有改善。
也許你們需要找風濕科醫生,他會替你們詳細查詢病歷和檢查髖、頸及背部。炎性關節病例如強直性脊椎炎,或非炎性的問題如纖維肌痛症,也會有類似的徵狀。而一些實驗室檢查如血沉降率和C反應蛋白,以及骶髂關節的X光檢查會幫助診斷是否患上強直性脊椎炎。
本人患有紅斑性狼瘡已四年,現在情況穩定,但皮膚有雷諾氏問題,手臂有紅斑突起且深色,遇冷變深色。巳經看過多次醫生,但情況依舊。請問皮膚問題會否好轉呢?會有印嗎?
在沒有看見病人的情況下是難以肯定你的手臂皮膚出了什麼問題。根據描述,你的皮膚問題似乎是重複發生但屬良性。假如你的情況持續且未能確診是什麼疾病,你可請你的醫生轉介你看皮膚科醫生。
請問患皮肌炎的人是否容易有瘀傷?
為治療皮肌炎,有關患者通常都會長期服用重劑量的類固醇,而類固醇是可能引致皮膚出現紫斑,即所謂瘀傷。
我一對腳的膝蓋上方不時出現紅、腫和痛的徵狀。但驗血和X光線檢查結果並沒有異樣,故現一直未能確診。此外,我的手腕關節亦出現痛楚,但沒有紅腫或表面傷痕,而事前亦沒有受傷。我近年半內亦近視大增,由150度到現時375度。我是否患上特發性關節炎? 我應如何處理?請問我可以請醫生替我做那些檢查呢?
你所描述的情況類似是“再發性風濕病”,此病的特徵是急性關節炎和關節周圍反覆發炎,發作間歇期內無任何症狀,而X光檢查則無特異改變。一些病人可能會發展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另一些病人則會持續多年有間歇性和遊走性的關節炎。如果類風濕因子及抗CCP抗體測試呈陽性,則很可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對於治療再發性風濕病於病發期的關節發炎和疼痛,醫生通常會用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作為第一線治療方法。
近視與關節炎或風濕病並無關係。
我媽媽長久以來右腳的膝蓋不時會腫脹疼痛。站得久或行得久也會疼痛。請問有沒有治療方法?
最常見的膝關節炎是退化性關節炎,俗稱生骨刺。患者膝關節在早晨或休息後感僵硬,活動後感痛楚,上下樓梯更甚。此病病因是軟骨退化,周邊生骨剌,後期關節會變形,關節活動能力減少。治療方法包括: 避免身體超重,做膝部運動,用手杖輔助走路。可外用止痛藥膏如冬青膏,口服止痛藥如撲熱息痛,或醫生處方用非類固醇止痛藥。嚴重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需轉介骨科做人工關節置換。
爲什麽患上風濕,天氣轉變時會預先疼痛?
研究報告指出天氣變化影嚮七成關節炎患者的疼痛指數。雖然缺乏滿意的解釋,不少風濕科專家亦同意此現象。其中的解釋包括:天氣轉冷時,關節週邊血管收縮,使關節更僵硬和疼痛;下雨前,大氣氣壓下降,發炎的關節張力上升,增加疼痛的感覺。亦有解釋說陰冷的天氣令人轉情緒低落,增加主觀疼痛的指數。總的來說,天氣變化只輕微影嚮關節炎患者的疼痛。關節炎患者不需要,也不值得為這原因遷移他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