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問題
基金會的義務醫生會回答你的問題,但資料及內容只供參考,並不能取代主診醫生的專業意見或診斷。請聯絡您的主診醫生並向他提出您的疑問。
提問
本人今年 50歲,女性,2021年8月中左手差不多同時出現母指弓彈手及手腕痛,已立即看骨科醫生,當時骨科醫生開了一個星期消炎藥,但弓彈手及手腕痛未有大改善。 直至11月中轉看另一位骨科醫生,骨科醫生指可能係類風濕關節炎,建議叫我照MRI找出原因,骨科醫生看完報告指應該係風濕問題,轉我看風濕科醫生。 係12月30日第一次見風濕科醫生,經初步診斷及睇MRI 片後,風濕科醫生表示 50% 有機會係類風濕,但實際情況必須經驗血看看有冇炎症等等才可得知情況。當日即時抽血及雙手照x-ray. 係1月6日再次見風濕科醫生看報告,風濕科醫生表示驗血報告 (RA factor, CCP, CRP 等)係全部正常,雙手x-ray顯示mild periarticular osteopenia. 風濕科醫生表示按報告我唔係類風濕,但留意雙手x-ray顯示mild periarticular osteopenia及 另一情況係有2成類風濕病患者係驗血中係驗唔出有問題。 作為follow up,我會係三個月後再次驗血(炎症方面)及留意右手會唔會有相同痛症。 風濕科醫生表示現在係當筋膜炎,俾左30天消炎藥消用來消退左手手腕痛,並須要好好保護隻左手。 由2021年8月中至今(2022年1月),只係左手出現病徵(母指弓彈手及手腕痛),右手及其他關節並沒有任何痛症。 請問現在情況(特別係x-ray顯示mild periarticular osteopenia),是否有類風濕關節炎問題,謝謝。
照以上情況評估,不能診斷你已經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因為這疾病的特點是關節持續發炎。
同意繼續觀察症狀,如果發炎症狀愈趨頻密及時間愈長,則要再由醫生評估最新的狀況。
本人男性,42歲,一向不煙不酒,飲食均衡,定期運動,沒有長期病患、家族遺傳病及嚴重受傷等。 最近一次驗身報告中,看到類風濕性關節炎因子達 80.8 IU/mL (報告提到正常應為30左右),也曾在去年約兩星期間,左手曾有一節無名指有短暫輕微的「晨僵」(右手從來沒有),但兩星期過後便沒有了,近來便沒有了。 請問我應該如何處理好?
在臨床上,類風濕因子呈陽性反應並不等於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仍然需要視乎有沒有持續出現關節發炎的症狀。故此我建議你觀察以上的症狀,如果繼續出現就需要進一步尋求醫生的意見。
你好。本人54歲女性,平日跑8到10公里,泳季每天游泳1小時以上,半年前開始打保齡。約兩個月前(每天游泳)開始兩邊舉手時肩痛,手腕無力及痛,大拇指下方痛,膝後方痛,不能跪坐。骨科及物理治療認為是shoulder impingement,過瘦,沒有肌肉支撐。其他情況可能是退化或勞損。X光顯示肩及右手腕正常(沒照腳)。類風濕因子正常。處分非類固醇消炎止痛及物理治療。情況反覆。也找中醫針灸。近兩週出現晨僵,起床後大致減退。持續晨跑,運動後改善。骨科認為關節痛外沒有紅腫熱,類風濕機會不大。但當日只檢驗類風濕因子時沒有晨僵情況,請問是否需要看類風濕再做其他檢查以防萬一?或先要求加驗anti CCP增加準確度?
如果最近已完了一次類風濕因子並呈現正常的結果,便無需再驗。
如果有持續關節痛及晨僵的現象,可以選擇Anti-CCP 抗體檢測。其用途在於當結果出現陽性反應時,有助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其他檢查如發炎指數,即紅血球沉降度 (ESR) 及C-反應蛋白 (CRP) 都有助推斷身體是否有發炎的現象。因為類風濕性關節患者的在以上兩個度數都會上升。
本人有蕁痲疹差不多8年,斷斷續續出疹,如出疹食敏感藥就能很快退。最近看皮膚科抽血檢驗,發現ana指數超標1:1240,但除了蕁痲疹病徵,沒有其他病徵。我會否得到嚴重免疫毛病嗎?指數咁高,嚴重性會不會同樣高?
根據你的驗血報告的結果,我建議你由皮膚科醫生轉介到內科或免疫系統科醫生跟進。而現時醫管局的免疫系統科門診只設於瑪麗醫院內科部。
本人之前因腳痛前往急症室求診,骨科醫生說我的左邊髖關節嚴重退化,近乎骨磨骨的情況,而右邊情況正常。由於我以往沒有任何創傷記錄,骨科將我轉介內科,進行各種抽血,和MRI的檢查,以找出退化的原因。內科抽血結果顯示我有RA的因子,另外除了左邊髖關節有明顯受損和血液有RA因子,我幾乎沒有其他類風濕特徵,不過醫生想我試一下類風濕的藥物(甲氨蝶呤)。直至現在,我已經用藥差不多1年半,情況依然反覆,痛楚依舊,我開始懷疑到底我是否真的患上類風濕關節炎,有RA因子等於有類風濕嗎?我應該提出再作其他檢查嗎?另外,請問過往有案例是關於子宮內膜異位與類風濕嗎?
據我所知,類風濕性關節炎與子宮內膜移位沒有直接的關係。你只在一邊的髖關節有問題,而其他關節卻沒有影響。這的確與一般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有所不同。你可以問醫生關於你的血液的發炎指數是否正常。一般當患者發炎時抽血檢驗顯示的發炎指數都會上升。而關節痛楚亦可能與關節已經受到損壞有關,所以如果情況嚴重,可能需要轉介骨科醫生,再作評估是否需要進行關節置換手術。
本人36歲(女),由於身體出現不同地方(無指定地方痛)有時感覺骨痛刺痛或皮膚痛,入院檢查AnA1:320,但其他血報告正常,醫生當時確認為肌肉纖維痛症,強調不是紅斑狼瘡症,但其後手部出現光敏(感覺癢及小腫),之後自己好返,現在出現膝頭哥痛(但這些年久不久都有痛過)。請問以這個情況,需要再揾醫生檢查嗎?(而周身痛的感覺亦經運動後得以紓緩)
如果出現新的症狀,而以前抗核抗體(ANA)檢驗又呈陽性反應,我建議你應找醫生再次進行較詳細的檢驗。
女性35歲,左手中指及無明指、右手中指的第二節側有脹痛,按壓就特別痛,懷疑有類風濕關節炎,驗血報告請問需跟進ANA Screen- POSITIVE (1:80) SPECKLED嗎?如需要可再做什麼檢查?本人患類風濕關節炎機會大嗎?
我相信檢查結果應由你的主診醫生根據你的症狀以作解釋。就一般而言,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其關節發炎的症狀會持續,而驗血報告中的發炎指數一般都會上升。
本人腰痛及尾龍骨痛了一段時間,照了多個部位x光都找不到原因。醫生叫我驗血,CBC NAD ESR RF都是negative,惟獨ANA above 160 speckled,請問類風濕關節炎的機會大嗎? 又會有甚麼其他原因導致ANA指數那麼高? 謝謝解答!
其實ANA 陽性反應都可以在一般正常人出現,並不代表一定有問題。而且年紀愈大,陽性的反應也較多。要視乎有沒有其他症狀或不正常的檢查報告才可以判斷是否患上自身免疫系統疾病。而腰痛的成因也需要繼續跟進,未必與陽性的ANA有關。故此建議去尋求醫生的意見,作進一步的評估。
你好,我今年34歲,女性,3個月前手指關節痛,早上起床會手痛和麻痺,維持左大約2個星期左右,之後早上情況有改善,但手關節仍會感覺痺,做過紅斑狼瘡抽血檢查,大致都正常,類風濕關節炎因子7iu/ml,dsdna igg {10.00iu , 但Ana指數positive(1:80),請問我係咪患上類風濕關節炎?
不能單憑此驗血結果而排除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可能性。如關節痛或麻痺等症狀持續出現,應繼續尋求醫生的意見或再作轉介。
你好,我今年43歲,女性,大約兩年前開始有關節痛問題,初時是手指關節痛,每天起來都要幾小時才會稍為減輕痛感,後來開始連手腕,膝頭,腳踝和腳趾都會痛,全部都雙邊痛,政府醫院幫我驗血,有發炎指數,但類風濕指數擇界,初時懷疑是血管炎,因為我右頸動脈在30多歲時塞了差不多50%,醫認為我不是因為年齡大而塞血管,而且我沒有高膽固醇,糖尿病問題,所以幫我驗了血管炎因子,但結果又不是,情況一直沒有好轉,近一年持續有低燒,口腔潰瘍,口腔大約2星期會好轉,但很快又再潰瘍,低燒情況大多持續3個多星期,之後會正常,沒有低燒和口腔潰瘍時 ,關節腫痛會好一點,但那種痛一直存在,只是有時輕有時重 ,由於我是單腎人士 ,怕傷腎,醫生開了一種消炎止痛藥給我試試有沒有幫忙減輕痛,藥物是NAPROXEN TABLET 250MG,吃了會減低痛楚,但痛症沒有完全消失,現在很心灰,不知怎麼辦
明白你對現在的情況感到很困惑。你這個個案比較複雜,如口腔潰瘍、低燒、關節痛、頸動脈閉塞及單腎的情況等,都不能單憑所描述的情況去作簡單的判斷。其中一個建議是診斷血管發炎或其他炎症除了安排驗血檢查外,也可透過一種叫PET-CT 正電子電腦掃描去作炎症檢查及分析,或可找出發炎的因由
我是中年女性,自從2020年8月尾開始左手(中指及無名指)早上起床時出現晨僵,右手有麻痺情況(右手情況已持續了半年)。 在9月照了手及頸X光,報告結果手骨正常,頸骨比較直,骨節與骨節之間空間比較少。 在12月驗血, RA Factor(Quan.):<10 ANA(IFA):Seronegative <1:100 我左手指關節沒有紅腫及痛只有晨僵,但今早起床右手手指有輕微僵硬情況( 不知是否與天氣凍有關) 1. 請問我有機會是類風濕關節炎嗎? 2. 如果是風濕關節炎,會否稍後轉變為類風濕關節炎? 3. 是否我頸椎問題影響到手指晨僵? 4. 晨僵問題出現了大約四個多月,會否驗血及照X光未能反映實際病情?
1. 根據你描述的情況,暫時不可確定你已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
2. 在西方醫學上,只有「類風濕性關節炎」一病,卻沒有「風濕關節炎」。我估計你所表達的「風濕關節炎」是指一般關節痛或僵硬的情況,這只是一種症狀,卻不能歸納為一種病症。但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人一般都有關節痛及晨僵的症狀。
3. 這是可以有關的。神經線受壓可以引致麻痹或僵硬的症狀。
4.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人,一般在發炎時血液中的發炎指數都會上升。建議可抽血檢驗兩類發炎指數,即紅血球沉降率(ESR) 及C反應蛋白 (CRP)。
前天取了RA factor 32.1 驗血報告。本人正上星期至今仍受兩邊手碗至手臂的濕疹發作,十分痕癢,還抓傷结疤中。請問濕疹炎症會否使RA factor升高呢?另外右無名指有小腫不红,痛了6個星期左右。這是否已九成斷定為類風濕關節炎?
在臨床診斷上,如果類風濕因子(rheumatoid factor,簡稱 RF) 呈陽性反應,並不等於病人就已經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因為類風濕因子的成因有很多,甚至有時正常人也可以驗出帶有類風濕因子。無論如何,因你的手指關節徵狀已持續一段時間,所以亦需要有更多的檢查去找出關節痛的原因。這些檢查可包括一些發炎指數如紅血球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簡稱 ESR) 、 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簡稱 CRP)及抗環瓜氨酸抗體(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y,簡稱 anti-CCP 抗體)。但這些檢驗都需要由醫生經檢查病人後再作決定。
你好 ! 本人 (男士 30歲) 對2020年10月開始雙腳腳踝腫痛,剛開始等了兩個星期又不停反覆腫痛,令日常生活出現問題,今天去了診所做了抽血報告,ra顯示70,但ccp是陰性反應,而尿酸比正常情況高出了 300,但本人並不常常作高蛋白飲食,但為何尿酸增加 ? 現在我想問我應該如何是好 ? 還是去看急症 ?
既然雙腳腳踝不斷反覆腫痛,而報告亦顯示血液尿酸水平比正常度數高出很多,建議你要盡快去尋求醫生的意見,因以上徵狀的確可能與痛風症有關。
我背痛超過一年,手指關節出現晨僵大半年,早上維持有半小時。醫生也懷疑我患上類風濕關節炎,所以做咗大量的驗血測試,其中包括有類風濕性因子,紅血球沉降速率及C反應蛋白測驗,Anti-CCP、紅血球血紅素、手指x光拍片等等,全部驗血檢驗報告均呈陰性及正常。但背痛和手指關節晨僵硬仍然持續,我有機會是類風濕關節炎嗎?我是否應該再去看風濕專科醫生?
根據所提及的檢查報告作評估,顯示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機會的確很低。而且類風濕性關節炎甚少引致背痛。既然手部關節晨僵及背痛的原因未明,我也建議你要繼續尋求醫生的意見,直至找出原因。
親人確診mda5 皮肌炎,食緊高劑量類固醇同tacrolimus。最近開始打生物製劑Rituximab,打完第一針後發覺左手(打drip隻手)手肘十分紅腫痛,會唔會係rtx副作用?
直接與生物製劑Rituximab 有關的可能性較低,反而要排除點滴注射後皮膚發炎的可能性,如痛楚及紅腫持續,必須盡快尋求醫生的意見。
您好!我過去大半年有手指晨僵,最近半年手指關節、手肘、手臂、腰、坐骨神經、筋膜炎一起發作,在骨科轉介風濕科,經數次驗血後 (ANA 1:160 SPECKLED, Anti dsDNA 8.7IU, C3 74, C4 13)確診為紅斑狼瘡,給予每天15MG Prednisolone 加鈣思健,服藥幾天後晨僵及痛症已遂漸消失,但另一位醫生說我沒有紅疹,不一定是紅斑狼瘡,但吃藥後又真的不再痛!請問以上化驗結果是否己可確認為紅斑狼瘡? 需服藥多久? 停藥是否會翻發? 沒有紅疹是否仍不能戶外活動,要避免紫外光? 謝謝!
有時診斷紅斑狼瘡症並不容易。就你的個案而言,晨僵及手部關節痛都可能是症狀之一。但腰痛、坐骨神經痛及筋膜炎卻不是紅斑狼瘡症一般常見的症狀。而且一些早期病發的紅斑狼瘡症病人,可能只開始出現部分的症狀。
至於驗血報告,因為沒有正常的參考值(reference range)以作參照,故此未能作出判斷。
用藥方面,類固醇可以令因發炎引致的症狀迅速減輕,故此相信醫生會逐步調低類固醇的劑量,並且繼續監察有沒有新的症狀的出現,再評估患上紅斑狼瘡症的可能性。
如果你暫時皮膚沒有出現紅疹,則沒有需要完全避免進行戶外的活動。但避免過度在陽光下暴曬,仍是一般應該保護皮膚的正常方法。
本人47歲女士,因每天雙手手踭全日微痛,及起床醒時左手尾指及無明指脹麻,但郁下就立即消失!風濕科醫生驗血發現Anti-nRNP/sm是Borderline, 她說是硬皮病及紅斑狼瘡症的指標,即係有無問題?唔理佢係唔係會有硬皮病及紅斑狼蒼症?醫生又幫我 check C3, 都係低,大約0.53, 醫生建議食3個月的輕微藥Plaquenil來提升C3,想請問專科醫生,睇C3有什麽作用,我現在是否真的需要開始用藥,有需要嗎?藥有副作用嗎?
硬皮症和系統性紅斑狼瘡均是自體免疫疾病,因為自身免疫系統出現紊亂問題而自我攻擊身體組織及器官。由於這兩種疾病不是單憑有否某一抗體(如:Anti-nRNP/sm)來診斷,除了血液的免疫學檢測外,還需結合患者的臨床徵狀才可確診的。免疫補體C3 (complement 3) 是血液中一種蛋白與免疫系統有關。C3 檢測呈低水平是一個不容易解釋的問題。因為低C3的原因有好多種,但其中一個是紅斑狼瘡症。又因為在紅斑狼瘡症的病人當中,服用羥氯喹(plaquenil,學名hydroxychloroquine,亦稱金雞納或抗瘧疾藥)有助減輕關節炎的症狀,故此相信醫生有如此建議。 羥氯喹是一種常用的風濕病用藥,臨床應用中比較安全的藥,可能的副作用包括腸胃不適、皮疹或皮膚黑、視網膜病變(停藥可慢慢恢復)。 羥氯喹一般約在開始服用的四至八星期後才會開始產生療效,最大的療效則可能在六個月後才會達到。原則上患者只要依照醫生處方正確服藥,了解可能的副作用,依時做血液檢測和覆診,有任何不適和懷疑的副作用出現便需告知醫生,醫生會為患者監測病情和所用藥物的療效及副作用,從而作出適切的治療。
你好,本人經歷2次流產,一次空心胎,一次6-7週大,之後驗血phosphatidylserine ab igm 29, Drvvt screen test 57sec, Drvvt confirm negative, 其他指數正常,想問之前2次流產是否跟免疫系統有關?可以怎樣確定及治療?
由於早期流產並不罕見,有時是一種發生在女性的自然現象。有一種血液或免疫系統問題叫做抗磷脂症候群(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可以引發重複的早期流產(意指經歷三次或以上之懷孕期十週前的流產)。當中涉及檢測到某種抗磷脂抗體(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而磷脂絲氨酸抗體(phosphatidylserine antibody)是一種新一代的抗磷脂抗體檢測,很多研究仍在進行中,我建議你先尋求婦產科醫生的意見作跟進。
我患上痛風超過十年,但睇醫生啲醫生一直都只係開止痛消炎藥畀我,或者可能會畀啲秋水仙我食。但從來冇開或建議我長期食降尿酸藥。是否我的情況不嚴重毋須要食降尿酸藥,只需飲食控制?但我每年會有六至七次復發。
根據你所描述的情況,如果一年已經多次痛風症發作,是應該需要服用降尿酸藥去控制病情,最終目標希望能做到血液尿酸正常,而痛風症不會發作。但必須尋求醫生的意見,最好服藥前能抽血檢查血液尿酸的度數及腎功能指數。
我想問香港那裡可以做抽取關節液化驗?
我相信抽關節液最快的方法是尋求私人執業的骨科或風濕病專科醫生之協助。但仍需要由有關醫生先評估,再決定是否有需要或適合抽取關節液。